2025年,中国与欧洲迎来建交50周年。半个世纪的风云际会,中欧关系从试探性的握手,发展为全球治理的“双引擎”;从经济互补的伙伴,升华为文明互鉴的同行者。这段历程不仅是两大文明的交融史诗,更是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。站在历史的回音壁前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贸易往来的轰鸣,更是和平发展的和鸣。 1975年,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(欧盟前身)正式建交,这一决定在当时堪称“破冰之举”。彼时,冷战铁幕尚未完全落下,东西方阵营壁垒森严,但中欧双方以务实的外交智慧,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欧洲一体化理念相融合,为全球南北方合作开辟了新路径。 建交初期,中欧合作以经贸为纽带。1978年,中国与欧共体签署《贸易协定》,这是首个中欧政府间协定。同年,德国大众汽车成为首家在华合资车企,上海桑塔纳的生产线不仅填补了中国轿车工业的空白,更让“德国制造”在中国家喻户晓。1987年,中法合作的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动工,法国工程师与中国工人并肩奋战,用技术共享打破封锁。 至20世纪末,中欧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,欧洲成为中国引进技术、管理经验的重要窗口,而中国的开放市场则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增长新蓝海。这段“以经促政”的历程,奠定了中欧关系的务实底色。 进入21世纪,中欧关系迎来“黄金二十年”。2003年,双方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合作领域从经贸扩展至科技、环保、人文等全方位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,中欧携手推出“经济稳定计划”,中国增持欧洲债券,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,共同抵御了“逆全球化”的第一波冲击。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欧盟“容克计划”的对接,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事件。中欧联合融资的“匈塞铁路”预计整体将在2025年全线贯通,将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的车程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,成为巴尔干半岛的“经济加速器”。这“黄金二十年”见证了中欧关系的深度拓展与升华,双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前行,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,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坚实的中欧力量。 中欧交往不仅是物质利益的交换,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。中国“以和为贵”“协和万邦”的儒家思想,与欧洲“永久和平论”“集体安全观”的启蒙精神,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碰撞出新的火花。面对气候变化、疫情、地缘冲突等全球性挑战,中欧始终是多边主义的“稳定锚”,也是和平发展的“扩音器”。双方以行动诠释了“对话优于对抗,合作强于分裂”的东方智慧,为动荡世界提供了“以和聚力”的治理范式。 2015年,中欧共同发布《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》,承诺将“有效地推动可持续的资源集约、绿色低碳、气候适应型发展”。2020年,中国宣布“双碳”目标,欧盟同步升级减排承诺至55%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,中国向包括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在内的欧洲16国援助医疗物资,为欧洲抗击疫情提供中国力量。 2024年,中国外长王毅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联合倡议“和平峰会”,阐述了中方关于乌克兰危机的原则立场,提出“欧盟发挥主导作用,探索均衡、有效、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”的方法。中欧文明间的对话与互动,不仅推动了中欧各自的发展,更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,未来也将继续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。 五十年风雨同舟,中欧用合作证明:和平不是无冲突的乌托邦,而是化解分歧的智慧;发展不是零和的博弈,而是共荣的实践。从黄浦江到塞纳河,从扬子江到莱茵河,两大文明的相遇从未止步于利益的权衡,而是向着人类共同价值的灯塔航行。2025年,当建交纪念的钟声敲响,我们期待中欧继续以和平为舟,以创新为帆,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开辟一片确定性的海洋。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