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最显著的成就在于:在某些技术领域引领全球的发展中国家。”30日,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,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(John Ross)发表了题为《中国如何扩大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》的发言。 罗思义,英国学者、记者、经济评论家,曾任伦敦市长经济顾问、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及发展局董事会成员,目前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,2024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。 “在经济发展这样重大的议题上,既不能夸大其词,也不能低估现实,必须客观评估中国现状,”罗思义表示中国在电子通信、绿色能源等领域都彰显了实力,“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领域拥有领先技术。” 但挑战同样存在,他表示,即便采用最有利于中国的购买力平价(PPP)计算,中国人均仍仅为美国的30%。这说明虽然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领先,但整体经济生产力仍远落后于美国。要追赶这种差距以及保持已经获得的成就,必须聚焦两大核心要素:提升研发投入占比和保持超高投资水平。 罗思义指出,研发投入方面,中国以GDP的2.6%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,但相较G7集团仍有差距。“因此在未来中国依然要提升研发投入占比,以追赶更高水平。” 2024年,罗思义及其团队通过调研世界上210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显示世界前10大经济体的净固定投资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为0.95。 “以资本形成总额计,中国投资强度达GDP的42%,是美国(21%)的两倍;中国和美国的净投资额分别为2.8万亿美元与1.2万亿美元。” 他认为,这种投资强度解释了为何中国能快速将5G、高铁等技术突破转化为新质生产力。 对此,他提出建议,未来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占比,同时维持高强度资本投入,“只有通过高效的‘研发-投资-转化’机制,实验室的创新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。”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